6月8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磋磨所磋磨员仝涛发表著作指出,发现遣使“采药昆仑”石刻(以下简称“昆仑石刻”),就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考古界、地质界、史学界乃至书道界的大众们,围绕“昆仑石刻”究竟是“秦代遗存”照旧“今东谈主伪刻”,线上线下伸开犀利争论,掀翻万种声浪,“昆仑石刻”也跃上多个热搜,迄今热度不减。
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栽植辛德勇以为是“石刻作秀新高度”,北京讲话大学文学院栽植刘宗迪也建议质疑,以为存在今东谈主伪刻的可能性;而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栽植、出土文件与古翰墨磋磨中心主任刘钊以为,“昆陯”写法与里耶秦简一致,作秀者难以发现并效法,“如果此刻石的确伪作,我倒是答允拜作伪者为师”。
圈内圈外的争论背后,真相到底是什么?
《逐日经济新闻》记者(简称每经记者)近日奔赴果洛州当地探访,并在采访中独家获悉,玛多县牧民多杰南杰称其大致在40年前就看见这块石刻了,就在他家牧场内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青海“昆仑石刻”什物图片开端:华旦
牧民称40年前就发现了 就在他家牧场内
七月的青海玛多县扎陵湖畔,10℃的凉风,裹带着海拔4300米的凛凛,却吹不冷湖边一块刻字岩石搅拌的滚热争议。
“秦代遗存”的结论与“今东谈主伪刻”的质疑犀利碰撞。每经记者就此伸开探访。虽在盛夏时刻,但参加青海省东南部,从踏上果洛藏族自治州(简称果洛州)的土地启动,清冷的风便从冷落的空气中扑面而来,领导着记者这里的极端环境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“雪域高原”果洛藏族自治州山上夏天仍有积雪每经记者 张文瑜 摄
这里东谈主烟珍稀,极点的天然环境,对东谈主的膂力和耐力建议了极高要求。每经记者刚到果洛州,就已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映,胸闷气短,心率飙升到160次/分,腹黑疼得难以呼吸,24小时去病院吸了两次氧才稍好点。再加上州上有关东谈主士称“昆仑石刻”已被保护起来,不允许常东谈主参加该地区,每经记者只好暂时撤除西宁。
“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有一位名叫多杰南杰的牧民告诉我,该石刻的位置就在他终年放牧的‘土地’上。大致在三四十年前,他就见到过。但因其时其年岁较小,且不懂汉语,就莫得景仰这件事。”6月24日,玛多县副县级驻寺指令员、玛多山水文化磋磨员华旦通过电话告诉每经记者,他本东谈主曾于2016年听说过这处石刻,并在2019年亲目击到,“第一眼看到时,我就很震荡,根蒂没思到,能在杳无东谈主烟的场地见到翰墨。”华旦示意,他其时认出了上头的“皇”字。
7月7日晚,在华旦的匡助下,《逐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通过视频独家采访了多杰南杰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多杰南杰(右)经受每经记者独家视频采访,华旦(左)协助翻译图片开端:受访视频截图
多杰南杰本年58岁,从20世纪70年代启动放牧,直至2011年搬到了玛多县城居住,当前一家6口东谈主主要靠筹画民族衣饰商店为生。
“20世纪80年代初,咱们一家东谈主(13个昆季姐妹)齐居住在距离‘昆仑石刻’2公里左右的场地。我从七八岁时启动放牧,大致在1986年,包括石刻所在地的30万亩草场就分手给了咱们家。”多杰南杰告诉《逐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从20世纪80年代初启动,此石刻所在区域即是其兄妹13个东谈主的“土地”。
据多杰南杰、华旦阐发注解,天然玛多县草步地积大,但土质富饶的场地有限。是以,集合扎陵湖的草地,是多杰南杰最常放牧的场地,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,他们家最多时有3000多只羊。
“我最早看到石刻,大致是在1986年的某一天,但其时并不知谈上头书写的是翰墨。”多杰南杰以为,在他之前应该也有东谈办法到过石刻。
在后头放牧的20多年里,多杰南杰经过石刻所在地时,还会去瞧上几眼,是以,当本年6月“昆仑石刻”激发庸俗孤寒,像片在汇聚上相同流传后,多杰南杰坐窝认了出来,这恰是那些年我方见过的那块石头。
记者了解到,2001年11月,多杰南杰与昆季姐妹的草场细致分开。据其先容,他独自拿到了包含“昆仑石刻”在内的14万亩草场承包证。2011年于今,这块草场交由多杰南杰的犬子、侄子两户东谈主使用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多杰南杰的草场承包证图片开端:多杰南杰
谈及激发庸俗孤寒的“昆仑石刻”,多杰南杰既感到忻悦,也有些惆怅,“当今那边(石刻被打围保护)连我齐不让去了。圈起来的那片区域集合湖边,草长得十分好。”
华旦告诉每经记者,2023年,仝涛一排东谈主来此处训导时,他曾伴随。“只来过一次,时刻也不长,概况停留了40分钟,拍了一些像片就走了。并莫得问过咱们当地是否有东谈主发轫就看到过这处石刻。”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2023年7月4日 华旦等东谈主伴随仝涛(前排蹲下拍照者)训导“昆仑石刻” 图片开端:华旦 摄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华旦(左)伴随仝涛训导完“昆仑石刻”后合影图片开端:华旦
当前,记者只可从多杰南杰与华旦的口述中,网罗到这块石刻历史的幻灭片段,未能了解到是否有更多的或更早的见证者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咸阳与“昆仑石刻”所在玛多县相对位置图
“若按当地所说,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牧民看到,那么,险些不存在作秀的问题。”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栽植、博士生导师常青在经受《逐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示意。
20世纪90年代,常青从北京大学考古学硕士毕业后,曾供职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磋磨所,参与过我国多个首要考古发掘。据其先容,他还曾多年为纽约大齐会艺术博物馆的文物“辩认真伪”。常青指出,2000年以前,我国国民对文物的爱好和孤寒进程较低。其间,因外洋对中国古董的意思意思加多,催生了一批作秀行动。2000年后,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,国东谈主对文物的孤寒度提高了,出现了有东谈主用哗众取宠的相貌作秀。“而‘昆仑石刻’位于高原放牧区,杳无东谈主烟,且需具备深厚的秦汉时期字体磋磨功底才能作秀,是以,不具备作秀动机和条目。”
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栽植、出土文件与古翰墨磋磨中心主任刘钊亦以为,“昆陯”写法与里耶秦简一致,作秀者难以发现并效法,“如果此刻石的确伪作,我倒是答允拜作伪者为师”。
不外,北京讲话大学文学院栽植刘宗迪握不同看法。他以为,这块刻石称五医师于三月到达河源,据此预料巧合是头年冬季起程,而冬天赶赴高原采药叛逆常理,“东谈主马不被冻死也会饿死”。
三大谜团待解
玛多县石刻是否是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最终的定性仍需要国度巨擘部门来坚忍。而业表里围绕该石刻的猜忌大致聚焦在以下三大谜团,亟待破解。
谜团一:37字石刻有何玄机
握续激发公众孤寒的“昆仑石刻”,就静卧在扎陵湖畔北岸、距湖边约1公里一处凸出千里积岩上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青海“昆仑石刻”所在位置 图片开端:果洛州体裁旅游广电局东谈主士
每经记者了解到,石刻上唯有短短37字,内容粗拙为:
秦始皇廿六年,天子嘱托五医师翳带领一些术士,搭车赶赴昆仑山采摘永生久视药。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(黄河起源的扎陵湖畔),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(到达此行的绝顶)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石刻线描图 图据光明文化顾虑 仝涛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石刻释读图 据光明文化顾虑 仝涛
在当地东谈主眼中,并不“崭新”的石刻竟于本年6月屡次上热搜,方寸间却成为学术界争议的风暴眼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“昆仑石刻”有关话题屡上热搜
“昆仑”,在中国古代历史地舆上占有很弥留的地位,对于它的传闻和神话好多。文化语境中,“昆仑山” 常手脚中中语明起源的记号之一,但其具体位置在那里,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学界的谜题,而非对应当今天然地舆见解上的“昆仑山脉”。若“昆仑石刻”真为秦代遗迹,就已显现了“昆仑”地舆位置的玄机。
但围绕这块石刻是否是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的争议,于今仍未平息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“昆仑石刻”争议引爆时刻线
谜团二:始皇“廿六”年照旧“卅七”年?
6月8日,仝涛建议刻文是“廿六年”(即秦始皇二十六年,公元前221年)。此编年与《史记》纪录的秦始皇行为轨迹存在矛盾——公元前221年秦刚结伙六国,秦始皇尚未大限制嘱托术士求仙,且“采药昆仑” 的东谈主应该是前一年就起程了,其行动短缺历史配景提拔,激发庸俗质疑。
当前多位学者倾向将刻文中的编年释读为“卅七”年。刘钊在6月30日的文中示意,“廿六”是“卅七”的误摹,并将昆仑刻石中的“卅”和“七”字与里耶秦简“卅”和“七”字进行对比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古翰墨微刊《新知丨刘钊:再论昆仑刻石》
但7月2日,仝涛在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中报告该问题时称,“倾向于识读为‘廿六’。不外,对于该年号信息的论证还需要再诱骗刻石的超高清图像进一步细目。”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始皇“廿六”照旧“卅七”年
谜团三:笔迹是否合适天然风化王法
以北京讲话大学栽植刘宗迪为代表的质疑者以为,该石刻在高海拔高寒区域,阅历两千多年应当风化严重,而如今笔迹仍较为了了,理会不合适天然风化王法。还有声息更进一步怀疑其为当代电钻器具所刻,刻文疑似东谈主为“遁藏”了岩石原有的粗放。
对此,支握者则强调石材材质及温柔成分。仝涛当先在著作中初判石刻材质为玄武岩。玄武岩硬度高、抗风化才气强。《甘孜岩画》大众构成员周行康近十年实地探访了180多处青藏高原史前岩画,他以降水量慈祥心邻近的昆仑山脉岩画、玉树岩画、甘孜北路岩画,以及海拔邻近、降水量稍小的阿里日土岩画等为证,以为“昆仑石刻”合适距今两千年以上的不雅察训诲。
河北师范大学特聘栽植汤惠生以为,降雨量和石质是影响石刻摩崖腐蚀进程的两大弥留成分。他强调,天然石刻刻痕腐蚀进程尚浅,但其石锈(又称岩晒、氧化层或沙漠漆)的光辉颇深,险些与岩石原始面一致,由此不错细目其陈旧性。
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栽植王乃昂则以为,该地区地层为砂岩,抗风化才气远低于玄武岩。他指出,抗风化才气较强的秦泰山刻石、峄山刻石均已严重风化,但“昆仑石刻”风化却较轻,主要信息保存无缺,成为一大疑窦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青海玛多县“昆仑石刻”什物(局部) 图片开端:果洛州体裁旅游广电局东谈主士
“据岩画磋磨大众讲,连上万年的岩画看上去齐很新,尤其经雨冲刷后会显得更‘新’。既然上万年的岩画看去齐很‘新’,两千多年前的石刻看上去‘新’有什么奇怪的呢?”刘钊指出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笔迹“了了”是否合适天然风化王法
如果多杰南杰40年前就看见过这块石刻,那“昆仑石刻”谜底到底是什么?是哪个期间,哪些先东谈主鬼斧神工在海拔4000多米的清凉之地凿下了这段翰墨,让自后者苦思恶想。争议仍然会握续,谜底或将赓续千里睡在高原冻土之中……
已纳入第四次宇宙文物普查
7月7日,《逐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拨通玛多县政府电话,接线东谈主员示意,石刻位于扎陵湖隔壁,多年前就还是因为天然保护区被封起来了,必经之地有东谈主值守不成粗心参加,如果步辇儿要走几十公里。当前唯有一些牧民和政府责任主谈主员不错在当地行为,概况几百东谈主。

独家: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“昆仑石刻”,是否“秦始皇遣使采药”遗迹,尚需国度巨擘部门认定
果洛州 图片开端:每经记者张文瑜摄
每经记者获悉,本年4月,该石刻手脚果洛州四处新发现之一,被纳入第四次宇宙文物普查。登记表娇傲,该石刻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(岩画),统计年代“省略”,文物级别“未认定”。5月底,已通过州级审核,材料被提交至更高等别的文物部门,恭候进一步审查。
同期,“昆仑石刻”也从圈内火到圈外,在热搜话题后头,公众纷繁通过褒贬参与到“考古”中来。
“这种学术野心,夙昔主淌若在咱们专科范畴内,引起社会孤寒的事件每年也会发生,但像它(昆仑石刻)此次激发大公论孤寒的,比例极低。”北大国土空间贪图想象磋磨院副总贪图师、国际古迹遗迹理事会国际会员刘保山在经受记者采访时示意,“昆仑石刻”激发出圈野心的极端性在于“秦始皇”的全民默契度是各人最为稳重的。
刘保山、常青等数位业内大众均向记者指出,该出圈征象是社会超越的体现。跟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升迁,越来越多的平方民众启动孤寒考古与文物。全民参与野心,不仅有助于鞭策学术磋磨的深入,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庸俗的社会基础。
此前,青海省文旅厅方面向每经记者示意,玛多县从6月中旬启动就已嘱托专东谈主进行24小时守护。7月4日,果洛州文旅局一位有关东谈主士向《逐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显现:“咱们前期在方圆50米围了一圈,自后又在方圆20米围了一圈。”
他们守护的,既是待解的历史悬案,亦然欠线路地区对发展文旅经济的深切期盼,更是中原儿女对中中语明地标溯源中,那份穿越长时岁月的深千里叩问与虔敬生机。
规划|刘学东记者|杜蔚张文瑜 宋好意思璐蒲付强易启江 宋德萍 杨夏视觉|帅灵茜排版|易启江
记者手记丨恰是陆续论证、陆续推翻的历程,鞭策了学术的超越
深入采访中,咱们历经体格的极限考验,贯穿数周钻研弥庞大众论说,与各方反复疏导……“昆仑石刻”真伪之争也似一面棱镜,既映出学术交锋的火花,更照见文物责任者履行里的求真底色。
他们深知,考古本就是在严肃客不雅的败兴中反复去伪存真,每一步齐要对历史负责,容不得半点投契。刘钊、仝涛、常青、刘保山等大众的发声,印证着这份信守。他们不逃避争议,反而视“各抒已见”为超越机会,“恰是这种陆续论证、陆续推翻的历程,鞭策了学术的超越。”
围绕这块石刻,仍有许多疑窦尚未厘清,它究竟是哪个年代的?谜团待解,感性的辩论仍将赓续。最终,石刻的谜底,巧合将在多数次的论证中被平定叫醒,又巧合会在漫长的探索里深刻保握微妙,但这并不妨碍考古责任者在追寻真相的路上花样不断。